撰文採訪/楊雅靜

照片提供/陳瑋涵

 

「個兒小小,存在感卻十分強大。」這句話用來形容陳瑋涵,恰當不過;這位在2018年雅加達亞運幫臺灣奪下「輕艇激流標竿-女子C1」銀牌的選手,談話過程中,總是帶著清朗笑容,侃侃而親切;談論著她的堅持、談論著她的理想,但對於鍛鍊過程的艱苦,就僅一句「就是不斷挑戰自己」輕帶過。

挑戰自己,好像是呼吸一樣的必然,無論艱辛,已經嵌在她的生活中了。

 

任何一點機會都想爭取

除了2018亞洲運動會(簡稱:亞運),陳瑋涵在4年前也在仁川亞運勇奪女子個人C艇(Canoe,單槳、跪姿)銀牌,連續拿下兩屆銀牌,她直言:「下個目標是奧運。」自國小開始接觸輕艇運動,一路走來參加過無數大小比賽,過程有輸有贏,但她不棄不離,「划船已是生活的一部分,就算以後不比賽,也是會繼續划!」

奧林匹克運動會(簡稱:奧運)輕艇激流標竿比賽,過去並無女子C艇的項目,直至下屆2020東京奧運,才正式將女子C艇列入競賽項目;陳瑋涵在本屆亞運奪獎接受媒體採訪時,即坦言將以奧運為目標,「只要有一點機會,我都想去爭取!」

斐然成績背後,難免有段艱辛路途;2018雅加達亞運培訓期間,她正就讀國體研究所國際體育事務碩士班,「當時一邊趕畢業論文、一邊訓練,因而有些分身乏術,在最終選拔賽之前的2次選拔賽,我其實都輸了。」她坦承,這帶給她很大的挫折。

「站在比較高的角度來看,我是比較早期入場、也是夠成熟的選手,不應該是這種成績。」所幸她不放棄,藉由不斷的反思找到問題,調整訓練腳步,最終拿到比賽資格,「遇到問題就去找答案,既然要做,就要把它做好。」這是她對自己的要求。

world cup 2015 pau

 

運動帶領她開拓視野

「You never try you never know!」是陳瑋涵的座右銘,正展現其不輕言放棄的個性,而這樣的性格,似乎從小就養成;國小六年級時,她原是學校拔河隊選手,「當時學校創立輕艇社團,拔河隊身材較高大隊員都被拉去,看到朋友都去划船,我覺得很酷,就主動去拜託老師讓我加入!」但身材嬌小的陳瑋涵不被看重,教練擔心她無法應付如此耗體力的運動。

「我就天天去拜託老師。」不知是拗不過她、還是被誠意打動,教練最終同意讓她一試;沒讓老師失望,參加國小市長盃比賽時,她得了獎,也讓身為台中市輕艇隊成員的老師刮目相看,自此正式踏入運動員之路,從國中、高中、大學、到研究所畢業,她一路皆以輕艇選手身分代表國家出征,成績傲人。

而高二那年則是陳瑋涵人生中重大的轉捩點;「因為當時我認識了國際輕艇總會的輕艇激流推廣員Pierrick Gossline,他來到臺灣帶給我們新的技術與觀念,也在他建議下,我由原本的激流K艇項目、轉戰激流C艇項目。」並在Pierrick 引薦下,她數度前往法國等歐洲國家參加由「國際輕艇總會」所辦理的訓練營集訓,認識世界各地選手,體驗不同的文化,開拓了視野。

近年她也被「國際輕艇總會」派往各地當推廣員,前往泰國、斯洛伐克、伊朗等地擔任推廣教練,「我是在國際輕艇總會訓練營成長的選手,有能力就要回饋,這是個傳承。」此後,運動不再只是運動,而是帶領她周遊世界的夢想機票。

國一-輕艇

國一的陳瑋涵─當別著孩子還在摸索自我時,她已在她的運動上持續耕耘著。

 

 

把事情做好,好事自然降臨

身具國家選手、國際推廣員、教練等等多重身分,現在的她生活充實而忙碌,但回首過往也並非一路平順;就讀大學期間,即曾為了參與比賽,而在臺北臺中兩地往返,「早上在臺北上課,下午就要到臺中訓練,一周至少來回四趟,生活費都拿去坐車了。」

經濟壓力,對於當時還是學生的她而言頗為沉重,「上大學之後幾乎沒有跟家裡拿錢,幸好比賽有獎金,勉強能應付,有時身上沒錢了,就趕快去打工,或是對統一發票看看能不能中獎。」論及當時的艱辛,她沒有過多形容詞,淡然地講著自己的應對方式,哈哈一笑帶過。

除了經濟,運動員最常面臨的即是體能、與自我的突破,「在低潮時,我喜歡畫畫,藉由塗鴉過程放鬆,再不,就找朋友聊天,試著用別人的角度重新思考問題。」而在對話過程中,也讓她體悟到,與其困在挫折內,不如繼續做好該做的事情,「把事情做好,好事自然會降臨。」

繪畫是她紓解比賽壓力的管道

-陳瑋涵畫作-展現訓練以外的生活調劑

做好該做的事 好事自然會發生 亞運銀牌輕艇國手陳瑋涵 「You never try you never know!」

發表迴響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